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教师团队 > 政治组 > 教学资源

怀铁一中2025届高三政治学科应试技巧与策略


时间:2025-07-02    作者:    阅读:


怀铁一中2025届高三政治学科应试技巧与策略
高三政治备课组
一、选择题
1.五种排除法        
①排谬法(排错法):从偷换概念(鱼目混珠、张冠李戴、外延大于或小于)、观点绝对化(只要……就……,全……,任何……,已经……)、位置颠倒、关系不成立等考虑。
②排异法:观点正确,但与题干无关。
③排重法:与题干意思相同、重复的题肢。
④排倒法: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。做因果型选择题时,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。
⑤排劣法:经过比较,把最能直接、根本、整体、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选入。
2.几种选择题的解题要诀
①漫画选择题:图画要看全,褒贬弄清楚,把握好题旨,联系课本选。
②组合式选择题:可采用肯定筛选、否定筛选、“高频(或低频)排误”法。
③一材多用式选择题:注意上下题的联系。
二、非选择题
(一)高中政治主观题的答法口诀
那就是问题为皇,材料为王,课本为相,要点为将。
问题是皇上:我们回答的内容都要围绕着问题展开,否则就是答非所问,就是离题万里,就没有用,所以问题是我们始终要紧扣的。
材料为王:就是要结合材料,看看哪些内容要答,哪些可以不用答,要有针对性。
课本为相:就是要结合课本原理。课本原理是回答问题的依据。
要点为将:就是答题要点化,紧扣踩分点。要点,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关键词,答题要点就体现在不同的关键词上。
这样,一共是九个词,分别是:问题材料原理关键词
围绕问题,扣紧材料,依据原理,体现要点关键词。
政治老师反复强调三大答题逻辑:问题逻辑,知识逻辑,材料逻辑,然后多次强调提炼关键词。
(二)答题要求
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
第一步:审设问
  1、明确知识范围:
  知识类别:经济学、哲学、政治学
  知识形态:微观、中观、宏观
  2、明确问题指向:
  单一型: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
  复合型:谈认识、作分析
  3、明确设问主体:
  经济学:政府、企业、个人等
  政治学:国家、政党、公民等
第二步:审材料
  1、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,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。
  2、回归教材,试题虽然千变万化,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。读题时,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、哪几节、哪几框的内容。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。
  3、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、组织某方面的知识,做到有的放矢,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。
第三步:调用知识
  1、依据关键词,直接调用(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,则直接调用)
  2、把握知识联系,联系调用(依据关键词,通过演绎、推导,找到可用知识)
  3、概括具体信息,归纳调用(关键词比较具体,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'则先归纳再调用)
  4、依据设问,有效调用(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,有的放矢地调用,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)
第四步:确定答题思路
  1、确定大逻辑:要点之间的逻辑,包括有几个要点,要点之间如何排列;
  2、确定小逻辑:要点自身的逻辑,即要点如何展开,包括有几个关键词,如何排列。
第五步:写答案(我把它称之为书写答案的“四个现代化”)
  1、层次分明,要点序号化——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“一块板”
  2、表述准确,语言学科化——反对使用文学化、生活化语言
  3、逻辑严密,表述简洁化——反对语句冗长、画蛇添足
  4、字迹工整,卷面美观化——反对字迹潦草、错字连篇
  (特别提示:突出关键词,突出得分点)
总之,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,答案必须做到“外在美”与“内在美”的统一。“外在美”就是表述清晰整洁、层次分明、格式规范、美观大方;“内在美”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、完整、严谨、思路清晰、符合逻辑,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、思想性的统一。
(三)设问审题要求
注意应用知识范围的限定、设问主体的限定、设问角度(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样)的限定、
设问对象(客体)的限定、设问材料(结合某材料)的限定、分值的要求,注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,明确答题的重点所在。
(四)政治高考材料分析题的基本题型
1.“是什么”型(描述与分类)
(1)题目要求回答“是什么?”,图表题、反映、体现了什么经济信息、存在什么问题、概括...的特征...→对材料进行概括与归纳。→对真实社会现象的性质、特征、表现按照某个维度进行描述,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类。
(2)回答此类题目时,联系第二问能够更好回答第一问(后面的设问对第一问的回答有提示作用,所以不能孤立看待设问之间的关联)。
(3)图表题解题思路:
一看表头(标题):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和中心,把握住图表的标题,分析图表的内容时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。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着提示、指向和限制作用。
二看图表: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,一般要进行“三比”。
①横比看差距:即横向看,比较图表内项目之间的不同点(差距);
②纵比看变化:即纵向看,把握各个项目随时间前后变化的趋势(增长或者减少);
③合比看联系:通过全方位比较图表中的数据,或者通过对两个图表之间的比对,从中得出变化的趋势以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三看注释(备注):注是图表的延伸,解释性的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、判断的依据,补充性的注则是答案的来源之一。
四看本质(趋势):对信息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,要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联系。注意从数据到术语、从现象到本质、从理论到实践,做到规范表述。
2、“为什么”型(解释与论证)
研究琢磨新教材2022-2024年高考题,发现解释与论证类题目每张卷子都会有(选择题有,主观题更有,是高考最常见题型,出现频率最高),这是一种高考必考的题型。该题型通常以“为什么要”、“为什么必须”、“分析产生的原因”“分析某种行为产生的合理性、理由”来设问,此类试题要注意从理论依据、材料依据和现实意义多角度进行分析。
【解释与论证】类试题的本质就是要归因论证,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:
(1)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要性的共同点在于说明“这件事非做不可”,但理论必要性要从教材找依据,有些设问只限定大致范围,有的则具体到某个知识点。或者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、领导人重要讲话中找依据。
(2)现实必要性要从社会现实生活及材料中找依据。现实必要性要联系当前客观实际,联系世情、国情、(或省情、市情),客观规律、时代背景,分析这么说与做是应客观规律、时代背景而为,是符合世情、国情之举,是当前客观状况的需要,形势所逼、潮流所驱、顺应时代、势在必行、必由之路。
(3)重要性是讲“这件事做了有意义”,一般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讲,特别要注意结合材料中的问题分析对谁的意义,不能没有针对性,同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,由小到大、由内到外、由近到远、由微观到宏观;还要注意,意义是某一行为可能产生的预期积极效果,并不一定在材料中有充分体现,需要我们合理预测。
(4)可行性是讲具备了“做这件事”的基本条件(经济、技术等)以及“做这某一主体具备做该事的身份资格。件事”不会造成负面影响。
3、“怎么办”型(预测与选择)
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地方卷;不管是新高考还是老高考都高频出现【预测与选择】类题目,命题主要分为两个考查方向:预测结果、影响;回答措施、怎么做。其中,回答措施、怎么做设问相对较多。
"预测结果、影响"作为"预测与选择"任务的第一层级要求。该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自主构建完整的推演预测链条。其核心在于引导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实证材料(包括文本数据及材料信息),对特定社会现象、政策效应或发展态势进行成因分析,并对其未来走向或本质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和预测,重点考查基于实证的合理推论能力。
“回答措施、怎么做”类型题目设问方式主要有“如何解决……”、“采取什么措施(对策、方法)……”、“怎样实现……”、“分析……给我们的启示”、“提出建议”等。该类题型的答题思维模型:
第一、根据教材找措施。教材中对这个问题有知识原理,如企业如何经营等,则可以将教材措施与材料进行对接,得出答案
第二、根据主体找措施/建议/启示
(1)确定主体(①主体在设问中;②如设问中没有主体,则要根据材料或具体行为搜索主体,主体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)
(2)对接主体行为(列举主体行为,从材料中的具体行为进行升华,或者从教材、时政术语进行扩展、补充)
第三、根据具体情境找措施
(1)若情境给定了存在的问题,则可以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或措施
(2)若情境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,则根据原因得出对策
(3)若情境已经给出了具体做法(成功/不成功),则将正确的做法归纳为措施,错误的做法则要吸取教训,或从相反方向给出措施
第四、根据原理找措施(主要是哲学、文化)。可以采取演绎法,即阐述原理,演绎措施
4、辨析与评价
(1)辨析、评析类
该题型设问方式常以“请你(运用……知识)对题中观点(或行为)加以评析(评价)”“有人认为:……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?”“从……角度,简评……”等方式进行设问。
解题的基本思路:
首先,肯定其正确的一面,并进行理论论证;其次,指出其不足的一面,并说明理由;最后,加以评价,指明正确的观点或做法。
辨析类要求考生合理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观点从不同的角度、层面进行分析,侧重考查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。答题逻辑为:首先,明确辨析对象,寻找理论依据;其次,分解辨析对象,分层展开论证。
(2)辩论类
此类试题通常会给出(或得出)两大阵营对立的观点(或做法),提供两种针锋相对的选择,要求考生选择某一立场进行辩护或辩论(类似于辩论赛或律师辩护,也与语文学科上的议论文思路相近,只是这里字数要少很多)。要求考生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,尽量做到“自圆其说”,此类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尤其注重“逻辑自洽” 。此类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,答题首先要进行“辨别”,然后进行“论证”,得分的重点在”论证”,一是通过“立论”提出观点,二是通过逻辑论证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。
解答辩护(辩论)类试题,可分四步进行:
第一步,立论,即明确论点(选择一方观点)。
第二步,把握设问,依据所选论点,确定理论依据(课本原理)。
第三步,依据理论,分析该论点中说法(做法)的必然性、重要性、条件性(此步与前面讲过的“归因论证”思路相近)等。
第四步,运用学科术语,合乎逻辑地进行表述。
(3)辩驳类
与辨析、辩论类题不同,辩驳类试题中要求批驳(驳斥)的观点或行为通常是错误的。答题首先要进行“辨别”,然后进行"反驳”,答题重点在”驳”,即通过逻辑、事实或观点对试题中的错误观点或行为进行反驳。有效的辩驳需要清晰的逻辑、扎实的证据和针对性的回应。因此,批驳或批判错误观点或行为,通常可分以下几步进行:
第一步,把握设问,依据要评析的观点,确定理论依据。(如果试题没有指定或规定需要运用的微观知识,此步可以省略。)
第二步,定性分析(错在哪?为什么是错误的?)。对观点,可依据理论、结合材料,从真理性(着重指出该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、违背客观规律)和价值性(分析该观点所持的立场、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错误的)两个方面进行;对行为,可从违背事实(与既成事实不符)、规律、原则(课本原理、政治原则、哲学方法论等)、规则(法律、道德、逻辑规则等规范)等方面进行分析。
第三步,危害性分析。结合材料,指出该观点或行为所导致的危害性后果。
第四步,根据需要,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或做法,并阐明其作用、意义。(比如,中国坚持相互尊重、合作共赢,走和平发展道路,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。中国的发展不但不会构成对世界的威胁,反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,“中国威胁论”极其荒谬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道路的正确性。当前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,不仅不会“见顶”,更不会“崩溃”。)
(二、三两步侧重于“破”(指出观点或做法的错误和危害性),第四步着眼于“立”,此类题目要破立结合)
 


版权属于:怀铁一中  设计维护:怀铁一中信息中心
学校联系电话:0745-2788218
湘ICP备05012886号   湘教QS7-201306-001563

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